美劇《LIE T O ME (別對我說謊)》之前火爆播出,劇中的男主角卡爾·萊特曼是個神奇人物,他能夠發掘深埋在人類臉部、身體和聲音里的線索,然後將犯罪調查中的真實與謊言昭示天下。該劇的靈感來源於行為學專家P aul E km an博士的真實研究以及暢銷書《T elling Lies》(說謊)。
  對於劇中大家熱議的“‘鑒別謊言的技巧’是隨意炮製還是可被真實借鑒”“讀心術是怎麼一回事”等一系列疑問,南都記者請來心理醫生和心理咨詢師,為你揭開真相。
  說法1
  “讀臉上表情知道一切”生活中不存在
  劇中的男主角卡爾·萊特曼能夠通過讀臉上表情知道一切,理論上就是大家所說的“讀心術”、“微表情”,但有網友質疑“知道一切”是電視劇塑造出來的誇張能力,在日常生活中不存在。
  [真相]
  “讀心術”被誇大“微表情”真實存在
  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醫生張星表示,“讀心術”理論上是講得通的。人的語言分為第一語言系統和第二語言系統,第一語言系統包括說話與文字,第二語言系統包括肢体語言和麵部語言。劇中涉及更多的則是第二語言系統,第二語言系統通常反映的是人的潛意識,是一種無意識狀態,例如有人緊張時手發抖但自己卻感覺不到,別人則可以觀察到。
 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高非解釋,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,人的非語言信息傳遞占58%,語言信息傳遞占38%,還有7%是文字信息的傳播。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非語言信息,它包括人的表情、動作,說話的語音、語調、語氣等,這些信息的分析會在讀心、判謊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,而“微表情”在人際交往中確實是存在的。“微表情”屬於非語言類別中的細化部分,歸類到臉部表情的研究,更加專業化。
  高非指出,“讀心術”這一說法更多時候是娛樂媒體的誇大,出於他們宣傳角度的考量,需要把這些放大處理,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神也沒有那麼玄———“對方什麼都不說,可以一下子就清楚他心裡在想什麼”,這樣的理解是存在誤區的。
  “讀心術”只是誇大了其中某一方面的作用,在《LIE T O M E》第一季第一集中,卡爾·萊特曼在犯罪嫌疑人一言不發的情況下,通過對方出現翹起上唇、或者單肩抖動、眼球轉動的表情測試出對方是在說謊。高非認為,這隻是截取了其中一個鏡頭而已,在這個鏡頭之前,卡爾·萊特曼通過文字資料的途徑,獲取了嫌疑犯的基本信息和資料再對其發問,但這部分內容沒有介紹到。卡爾·萊特曼不可能在什麼都不瞭解的情況下,僅僅只觀察對方的表情就分析嫌疑人心理和有價值的偵察線索。
  說法2
  “測謊鑒別技巧”可被借鑒參考
  劇中的一些判謊線索,例如說話時單肩聳動,表示對所說的話極不自信。“如果吃驚的表情維持超過1秒,那就是在裝,說明他在說謊,真正的吃驚表情轉瞬即逝”“男人摸鼻代表想要掩飾”……有網友說,這些測謊的鑒別技巧在實際生活中可被借鑒參考。
  [真相]
  人在說謊時真的會被“第二語言”出賣
  張星稱,人在說謊時身體會發生一些變化,如出汗、心跳加速、身體溫度下降或上升,這些是無法掩飾的改變,就像條件反射,例如被針扎了會有痛的感覺,不過這也可通過長期的訓練使身體的改變越來越小。在說謊時人的心電圖會有明顯的不規則波動。每個人會有自己不同的習慣,說謊時同樣如此,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生理變化。
  大多數人在說謊時都會被自己的第二語言出賣,如恍惚的眼神、摸鼻子、摸脖子、擼頭髮、變化肢体位置等,因人而異,並不能片面地說男人或女人是什麼樣的。這與每人的習慣和成長環境有關。單純摸鼻也不能判斷他人說謊,需配合語境,對話內容。
  對於是否可以借鑒參考劇中的技巧,高非的建議是,若是作為一個興趣愛好,可以利用這些“技巧”在與別人交流過程中捕捉微妙的信息,瞭解對方,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。但切記不要走火入魔,不要太刻意觀察,這不是自己的專業工作,刻板的運用只會起反作用,從而引起別人的誤會。
  說法3
  “瞬間讀臉”太誇張不可能
  男主角萊特曼Lightm an在《LIE T O M E》中構建的形象是瞬間讀臉,就是你不吭聲,他也可以知道真相。這種瞬間讀臉大概是25分之一秒,太誇張了,不可能。
  [真相]用心關註 可以看到別人的微表情
  在《微表情與身體語言:人人學得會的讀心術》書中有介紹:人對錶情的控制是半隨意的。人可以有意識地做出或者隱藏各種表情,但是沒有一個人能非常完美地控制自己的微表情。表情可以偽裝,微表情則不能偽裝。微表情持續的時間很短,通常在1/4秒以內。微表情表達的是人壓抑與隱藏的真實情感。微表情只是出現的速度非常快,但是這種轉瞬即逝的表情並不微弱。
  張星說,讀臉就是讀心術,只要人們用心關註,都可以看到他人的微表情,這個是可以通過後期不斷訓練出來。不過劇中對這種微表情的觀察效果過於誇大和武斷。微表情只是一個參考,不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。
  說法4
  “讀臉”本領可以被效仿
  通過電視上的學習,有網友認為,這種“讀臉”本領可以被效仿。專業的心理醫生不都是這樣“一眼偷窺”到大家的心理活動嗎?
  [真相]沒有經過學習 對他人的觀察是無意識的
  張星認為,每個人都是心理學家,這些微表情在生活中大家都有所察覺,在與別人交流時是可以感覺到他人說話的真誠度和可信度的,察言觀色是人的本能,是社會技巧。只是沒有正式地坐下來討論和學習過,對他人的觀察也是無意識的,但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接收到。
  很多人對心理醫生有誤解,專業心理醫生針對普通人進行的心理輔助,是建立在一定的統計心理學基礎上的,有一定學科的依據。目前並沒有學習這種微表情的專業學習,有少量的書籍在市場上銷售,如果感興趣的人可以看看,不過僅供參考和娛樂。
  採寫:南都記者 鐘麗婷 通訊員 楊曉玲  (原標題:“讀心術”真的那麼神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c30jcbi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